「每個月薪水剛入帳,轉眼就被債款追著跑,這種日子到底還要撐多久?」深夜裡,王先生盯著電腦螢幕上的銀行對帳單,手指不自覺捏緊了滑鼠。這種場景正在無數家庭的客廳上演,根據金融管理局最新統計,全港負債比率已攀升至近十年新高。當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時,三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逐漸浮現——IVA個人自願債務安排、DRP債務舒緩計劃,以及最令人卻步的破產程序。
---
### 第一章 債務重組的溫柔革命:IVA的真實面貌
「我當初以為債務重組就是拖延時間,沒想到真的能重頭來過。」經營茶餐廳的林老闆摸著店裡的老木桌感慨道。兩年前他因為擴張分店失利欠下百萬債務,透過IVA成功將還款期延長至五年,每月負擔從3萬元腰斬至1.5萬。
IVA(Individual Voluntary Arrangement)本質上是場債務人與債權人的談判會議。專業持牌顧問會根據債務人的實際收支狀況,擬定長達5-6年的分期還款方案。關鍵在於「部分債務豁免」機制——只要按時完成協議還款,剩餘債務將自動註銷,這種「打折清償」的模式讓它成為月入3萬以上穩定薪資族群的熱門選擇。
但這場溫柔革命藏著三個致命盲點:首年高達15%的行政手續費、長達60個月的財務紀律考驗,以及可能影響專業資格認證的潛在風險。曾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張小姐就因此陷入兩難:「保住專業牌照就必須全額清償,但選擇IVA可能面臨除牌危機。」
---
### 第二章 債務舒緩新思維:DRP的靈活防護網
相較於IVA的剛性框架,DRP(Debt Relief Programme)更像量身定制的財務防護網。 hsbc 債務舒緩 ,最大特色在於「動態調整」機制。任職護士的陳太太就是受惠者之一,去年丈夫意外失業後,透過DRP成功將月還款額從2.8萬調降至1.2萬,並保留住正在供款的居屋單位。
DRP的核心優勢體現在三個層面:
1. 無需凍結銀行帳戶, 破產令解除 . 可協商保留特定資產(如職業所需車輛)
3. 最短18個月即可完成債務清理
但這張防護網的網眼尺寸有嚴格限制。月收入低於2.5萬的單身人士、債務總額超過年收入3倍者,都可能被排除在申請門檻之外。更微妙的是,某些銀行會將DRP記錄視為「準破產標記」,可能影響未來10年的貸款審批。
---
### 第三章 破產迷思破解:最後防線的雙面刃
站在維港邊望著來往渡輪,破產管理署的黃主任說起印象深刻個案:「有位上市公司高管寧可睡公園長椅三年,也不願面對破產帶來的『社會性死亡』。」 滙豐債務重組 :
- 誤解一:破產等於永久失去所有財產(實際可保留必要家具與退休金)
- 誤解二:破產紀錄終生伴隨(通常4年後即可解除)

- 誤解三:破產後不能開立銀行帳戶(可申請基本存款帳戶)
但破產程序的鋒利刀口確實存在。從事地產經紀的吳先生就付出慘痛代價:「被迫賣掉收藏十年的絕版車模時,才真正明白什麼叫『非必要資產』。」更棘手的是職業限制條款,像是律師、證券交易員等專業人士,可能因此失去執業資格。
---
### 第四章 選擇的藝術:三條道路的交叉比對
在旺角某間燈火通明的債務諮詢中心,顧問團隊設計出獨特的「債務體檢量表」。透過量化評分系統,民眾可初步判斷適合方案:
1. 資產結構(不動產/動產/現金儲備)
2. 債務組成(信用卡/私人貸款/稅務欠款)
3. 收入穩定度(受僱/自僱/退休人士)
4. 職業特殊性(是否需要專業認證)
以經營補習社的梁氏夫婦為例,擁有兩套正在放租的唐樓單位,卻因學生人數銳減陷入財務危機。經過評估,他們最終選擇「部分IVA+資產重組」的混合模式,既保住租金收入來源,又將還款壓力降低40%。
---
### 第五章 重生之路:財務重建的實戰策略
完成債務協議只是起點,真正的挑戰在於重建財務免疫力。前投資銀行家、現任財務教練的Jessica提出三階段復健法:
**階段一:止血期(0-6個月)**
- 開立「隔離帳戶」自動扣繳必要支出
- 使用現金信封管理每日開銷
- 建立債務清償進度可視化圖表
**階段二:修復期(6-18個月)**
- 開設「緊急儲備金」專戶(目標3個月生活費)
- 申請小額信用卡重建信用評分
- 參加免費財務管理課程
**階段三:強化期(18個月後)**
- 嘗試低風險投資(如外幣定存、藍籌股月供計劃)
- 重新檢視保險保障缺口
- 制訂五年財務自由計劃
---
深夜的便利商店裡,剛結束夜班工作的李小姐握著熱咖啡,手機螢幕上是DRP核准通知書。「原來放下自尊求助,才是真正的勇敢。」她對著玻璃窗上的倒影輕聲說道。無論選擇哪條路,關鍵永遠在於正視問題的勇氣,與專業規劃的智慧。畢竟財務困境從來不是道德缺陷,而是人生路上必經的試煉道場。
(全篇完)